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指的是药物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是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狭义的构效关系研究的对象是药物,广义的构效关系研究的对象则是一切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包括药物、农药、化学毒剂等。体内各种受体、离子通道、酶等均存在很多亚型,每个亚型又有亚组。每种构型的微小差别可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这为药物的选择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构效关系这二概念是随着药物化学这门学科的产生而出现的。1853年,英国医生Snow首次应用氯仿为维多利亚女王实施无痛分娩手术后,开始了吸入性全身麻醉药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确定了首先测定药物沸点和饱和蒸气压的实验原则,这是历史上人类首次考虑到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与生理活性的关系,是构效关系研究的雏形。1868年,英国药理学家 Fraser 和化学家 Crum Brown 提出了化合物的生理活性依赖于其组分的理论,但这一理论没有能够指明何谓组分,也没有阐明组分与活性的具体关系,是对药物构效关系的一种模糊和朦胧的认识。19世纪后半叶,人们陆续从作为药物使用的植物中提取了一系列化合物并成功解析了它们的结构,通过对这些天然来源的分子的归纳分析,药物化学家发现某些具有类似结构的药物具有相同的生理活性,从而提出了药效团的概念,药效团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开始认识到分子结构与生理活性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在药效团理论的指引下,人们成功地研发了局麻药苯佐卡因、普鲁卡因,非甾体抗炎药安替比林,以及磺胺类抗菌药等药物。1951年,药物化学家 Friedman 将等电子体的概念引入药物化学领域,提出了生物电子等排体的概念,这一概念将结构化学中电子排布和化学性质的理论引人了药物化学研究领域,成为指导进行结构改造、优化先导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60年代构效关系研究进入定量时代,由药物化学家 Hansch 提出的 Hansch 分析将分子整体的疏水性、电性、立体参数与药物分子的生理活性联系起来,建立了二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20世纪90年代,Cramer 等人提出了比较分子场方法( CoMFA ),CoMFA 方法通过分析分子在三维空间内的疏水场、静电场和立体场分布,将这些参数对药物活性回归。目前 CoMFA 方法和改进的 CoMSIA 方法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药物设计基本方法之一。
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反应,无论后者是酶还是非酶蛋白质,或者核酸,都要求两者分子结构和构象能够契合,或者相互诱导契合。由此,近年来发展了量子药理学和药物分子的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借助于计算机可较精确地掌握规律,以便较准确地设计新药。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参数与机体大分子如酶、辅酶、受体或细胞、整体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可用数学模型描述,从而指导化合物分子结 构改造,以优选出作用更强或毒性更低的化合物。
最早期的构效关系研究以直观的方式定性推测生理活性物质结构与活性的系,进而推测靶酶活性位点的结构和设计新的活性物质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定量构效关系成为构效关系研究的主要方向,定量构效关系也成为合理药物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二。由于大分子化合物如酶的化学结构研究的进展以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学的进步,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酶抑制剂的作用。